推荐好电影
我们一直在努力

坚守传统,勇于创新,为剧种探索新出路

皓月当空,红梅傲霜,文天祥英勇就义,其高洁之志永垂不朽。近期,北京市曲剧团年度扛鼎之作《文天祥与忽必烈》在历史悠久的天桥剧场华丽启幕,剧目生动勾勒了文丞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一生,同时也标志着走过四十年风雨历程、正值壮年的北京市曲剧团,在艺术探索之路上迈出了崭新步伐。

《文天祥与忽必烈》戏剧现场,文天祥的坚贞与忽必烈的宏图并耀。摄影:方非

恪守正统

"让北京曲剧保持自我,而非为其改变方向"

北京曲剧,其音乐唱腔源自单弦牌子曲,融合普通话道白,凸显京城方言魅力,散发出浓厚的京味风情。长久以来,该剧种多聚焦于清代及近代社会生活,擅长捕捉市井百态。面对元代皇室题材的厚重,创作团队曾心怀忧虑,质疑其承载能力。

该剧由知名剧作家刘侗执笔,导演赵伟明执导,北京曲剧的灵魂作曲家戴颐生负责音乐唱腔设计,携手服装设计师彭丁煌、舞美设计师边文彤等大师级人才,历时一年精雕细琢。《文天祥与忽必烈》将两位历史巨人置身于宋元交替的波澜壮阔中,以文天祥抗元事迹及其英勇就义为主线,不仅塑造了铁骨铮铮的文天祥形象,亦展现了忽必烈的博大胸襟与求贤若渴。

首次涉足北京曲剧领域的刘侗与赵伟明,深谙尊重剧种本色之道。“我们应深入理解北京曲剧,而非强行将其纳入我们的轨道。”赵伟明分享道。为精准把握曲剧精髓,他连续观看了十场演出,对戴颐生的意见尤为重视。

年届八旬的戴颐生,其作品如《珍妃泪》等均为曲剧经典,是剧组中的灵魂人物。在《文天祥与忽必烈》中,戴颐生倾尽心血,尤其是文天祥北上途中,那首“船至赣州入赣江”,情感深沉,赵伟明初闻此曲,泪光闪烁,当即决定以此作为剧终谢幕,寄寓了对文天祥目睹今日中华盛景必将自豪的深切感怀。

勇于创新

借曲剧之包容性,贴近时代语境

“文天祥魂归北京,其精神是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北京曲剧则生于斯长于斯,凝聚了京华文化的独特韵味。”刘侗如是说。尽管初次尝试,但他坚信北京曲剧能完美演绎文天祥的故事。刘侗深入研习曲剧音乐形式,与戴颐生等主创密切合作,精心雕琢每一句唱词,力求和谐统一。

剧中,文人风骨尤为显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均直接取材于其诗作,与南宋降臣的对话,既显风骨又见立场坚定。而忽必烈以茶喻世,三道茶中暗含的深远意境,试图打动文天祥,却未能撼动其忠贞。这一“三道茶”唱段,赢得了赵伟明、文天祥扮演者胡优等人的高度赞誉,戴颐生的音乐如行云流水,既承载剧情的跌宕,又深刻刻画了人物性格。

“北京曲剧兼容并蓄,极具包容性。”戴颐生强调。《文天祥与忽必烈》在固守曲剧音乐本色之余,巧妙融合民间小调展现文天祥的文采与忠诚,又借蒙古元素强化忽必烈的豪迈与君王气度,两者对比强烈,使得角色对比更加鲜明有力。

《文天祥与忽必烈》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既保留了北京曲剧的传统韵味,又呈现出与过往不同的清新风貌,力求触动现代观众的心弦。“我们期待观众能感受到,这部作品既有老曲剧的味道,又有不同于以往的新风貌。”赵伟明期待地说。

舞台表现上,该剧充分利用了戏曲的虚拟性和写意美学,如宋元激战通过程式化舞蹈一气呵成,文天祥北上的船只场景仅靠光影与布帘变化即可区分舱室与囚笼,构思精巧。赵伟明表示,整个团队已全力以赴,虽然自信满满,但仍怀着一颗“忐忑”的心,静待观众的检验,为未来作品的精益求精做足准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弟电影 » 坚守传统,勇于创新,为剧种探索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