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影视界再度聚焦于微短剧这一新兴领域,其背后的商业模式引发深思。据行业内部人士披露,一部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仅为60万元,而用于流量投放的费用却高达400万元,占比惊人。这种现象促使人们质疑,微短剧是否正在沦为纯粹的“流量游戏”。所谓“投流”,即精心挑选剧集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剪辑成短视频,随后投入巨资在各大平台推广,以此吸引观众,免费观看几集后,用户需支付数十至数百元解锁后续剧情,从而形成微短剧的主要收益来源。投流策略的运用与否,以及投入程度,直接关联到微短剧的盈利规模。
影视作品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功能,微短剧作为其中的一员,适度运用市场化营销策略本无可厚非。然而,令人忧虑的是,部分微短剧过分依赖巨额流量投放来“刷量”,而非凭借高品质内容“突围”。即使作品粗糙不堪,亦能在资本“杠杆”的推动下迅速获利,形成“以金钱换热度,以热度赚取更多金钱”的循环。此番操作不仅将微短剧降格为商品,而非艺术品,更可能使得优质作品及才华横溢的演员处于边缘地位。
观察到的现实状况是,不少制作团队奉行“热点至上”的原则,追逐所谓“爆款”题材。剧名往往标新立异,剧情则充斥着俗套的“霸道总裁与娇妻”、“富豪复仇”等桥段,缺乏深度与营养价值,给人留下媚俗印象。更甚者,在未取得版权方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改编或翻拍,触及法律红线。
社会反响方面,部分微短剧充斥着色情、暴力及不健康的价值观,推崇“金钱万能”的谬论,对年轻一代造成不良影响。上述种种乱象,亟待整治。
微短剧的发展绝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为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决制止一切不顾道德底线的牟利行为。在当下,投资人在影视剧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剧本内容到演员选定,乃至制作流程,多由出资方决策。编剧被迫迎合流量偏好设计剧情冲突,导演需依据流量趋势选择演员,为了赶工与节省成本,剧组成员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在2024年的电视剧导演大会上,《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发出呼吁,主张“将演员选择权归还给导演”,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不满。
行业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设定明确界限,提升作品质量标准与准入门槛,对于涉及色情暴力、低俗审美及反社会倾向的作品坚决下架。同时,推动微短剧行业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确保专业创作者的话语权。
目前,我国已实施微短剧的分类分级审查制度,未经审核的作品严禁上线。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微短剧在导向、剧情命名及宣传推广方面的规范,加强日常监管力度,对违规者施以严惩,为合规创作者开辟绿色通道。此外,鼓励平台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利用多元化算法分配流量,确保优质作品得到充分展示。
事实证明,回归内容本质的微短剧同样能够赢得广泛关注。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海外流失文物为主角,传递爱国情怀;《二十九》强调女性互助精神,广受好评。这些作品凭借卓越品质,实现了真正的跨圈层传播。
微短剧欲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从追求高流量向追求高品质的转变。摒弃成本压缩与流量竞争,转而注重创新、内容与深度,逐步摆脱“套路化”,迈向“精品化”。如此,微短剧才能成为优质影视作品的“轻骑兵”,新兴影视技术的“试验田”,真正成为满足大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