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剧照
赵彤
在我国电视剧的历史长河中,围绕教师职业的作品层出不穷,而在教师节之际推出的《春风化雨》,无疑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更是创作者们对于教师精神的一次深情致敬。
与《大考》《追光的日子》《鸣龙少年》一样,《春风化雨》同样将故事背景设定在远离都市繁华的地方。然而,《春风化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聚焦于高三备考那一年,而是跨越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了一个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故事。
故事始于2002年的夏天,在恩南省铜江市的顺安县和平中学,年轻的安颜老师走马上任,而老校长于阗却不幸离世。在这个转折点上,安颜目睹了一场简单而又庄重的告别仪式,一方面感受到经济拮据带来的困难,另一方面又被送行人群的真挚情感所打动。通过整理于校长的遗物,安颜发现了学生们寄来的信件,这不仅让她理解了教育事业的伟大,也为她的职业生涯埋下了种子。随后的日子里,无论是用家常小菜换取学生的餐食,还是与张楠达成的资助协议,都体现了安颜在继承于阗校长衣钵的同时,也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和平中学办公室走廊的对联——“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来”,寓意深远。如果说于阗校长是那支燃烧殆尽的蜡烛,那么安颜就是那不断吐丝的春蚕,两者之间承前启后的关系,构成了这部剧作的精神内核。而到了2016年,安颜的学生裴方慧成为了十四中的教师,这种精神的接力再次得到了体现。《春风化雨》的名字在英文中被翻译为The rural teachers,这不仅是对剧中人物身份的概括,也是对他们代际传承的一种诠释。
《春风化雨》的叙事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部分讲述了安颜在和平中学的教学经历,这段时间里,她致力于帮助留守少年,并试图说服那些认为读书无用的家长让孩子重返校园。这段经历在很多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中都有所呈现。而后半部分则展示了安颜被调往十四中担任校长的新篇章,该校主要接收搬迁家庭的孩子。这一阶段的故事不仅呼应了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还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一些地区的学校面临着生源减少的问题,这也引发了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的讨论。《春风化雨》通过描绘搬迁后的孩子们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揭示了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安颜和她的同事们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帮助这些孩子融入新环境,克服种种挑战。
剧情最后,安颜的父亲提到“扶贫办”已经变更为“乡村振兴局”,这暗示了未来乡村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在和平中学的教师办公区庭院中,一座孔子像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哲理。
尽管《春风化雨》在某些细节处理上还有提升空间,但它无疑是一部充满温度和深度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与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