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引发热议的某影视作品中,创作者的价值导向似乎对主人公费可倾注了过多同情,这一倾向不仅削弱了女主角的能动性,还悄然间让观众的情感天平彻底倒向了费可。原本有望冲击8.5分以上高评价的剧情,却因结尾处生硬的正面转折处理,以求符合审查标准,而最终滑落至7分的梯队,令人扼腕。
剧集前半部分巧妙地借助四个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反转,成功铺设了一条深入人性幽暗角落的探索路径。然而,当剧情推进到女主角娓娓道来的第五个故事时,费可的角色构建却陷入了传统善恶二元论的窠臼。从不染尘埃的纯真少年,到历经世态炎凉后彻底沉沦于欺诈之道的黑化过程,这样的设定非但未能深化角色层次,反而显得过于简化且缺乏新意。
尤为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为了将费可推向彻底的道德深渊,编剧不惜牺牲了其周围仅存的温情元素,尤其是与费可有着青梅竹马情愫的何珊,被刻意安排在一个模糊而中立的位置上。这种设计无疑强化了费可周遭环境的绝对黑暗,将其恶行归咎于外部环境的无情压迫,而非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费可那原本充满张力的欺诈艺术,在最终章节的解构下,更多地被解读为对极端恶劣环境的一种无奈适应,一种被动的自我保护行为,而非主动的罪恶策划。
更进一步,何珊在因诚实无心之举“伤害”了心爱之人后,竟没有表现出任何正常人应有的解释冲动或挽回行动,这种被动反应再次加深了角色塑造的无力感。两位主角的被动性不仅阻碍了剧情的自然推进,也让整部剧集的高潮和结局显得苍白而缺乏说服力。
观众难以信服,一贯被动的何珊会在关键时刻,为了捍卫一个抽象的道德理想挺身而出;同样,也无法接受一生欺诈为生的费可,会突然间转变,愿意冒险拯救那个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自己生活的何珊。这种双重的被动性设定,最终导致了故事收尾的乏力与缺憾,让原本期待的深刻与震撼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