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第50届戛纳电影节,电影艺术的巅峰荣耀——金棕榈奖,史无前例地由《樱桃的滋味》与《鳗鱼》共同摘取,这两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与今村昌平,以他们的杰作在电影史上镌刻下了并肩闪耀的名字。《鳗鱼》这部影片,如同它的同获奖者一般,展现了一种冷峻而不失温情、严谨却满溢人间烟火的独特韵味,其深层挖掘的人性奥秘引人深思,展现了与《樱桃的滋味》比肩的艺术深度和哲学探索。
影片《鳗鱼》聚焦于一位有着沉重过去的“杀妻者”的心灵重生之旅,主角山下,一个典型的边缘人物形象,正是戛纳钟爱的题材类型,其背后的暗黑与挣扎,如同深渊中微弱的光芒,引人探寻。山下面容平静,内心却波涛汹涌,对于“杀害妻子是出于深情还是嫉妒”的灵魂拷问,以及“神秘告密信是否存在”的疑云,如同两道枷锁,既带有宗教哲理的意味,又构成了他生活的核心矛盾。
而桂子的到来,仿佛一束光,悄然照亮了山下心灵深处的暗角,随着时间缓缓流淌,两人之间无需言明却强烈共鸣的情感纽带,成为了解开彼此心结的钥匙。他们相互扶持,在错综复杂的人生轨迹中,彼此缠绕,仿佛两条鳗鱼,在逆流中寻求生命的归宿与自我救赎。
“鳗鱼”,既是影片的题眼,也是频繁出现的象征符号。今村昌平通过鳗鱼的形象,并非要对古代学者的生物学论断作出评判,而是巧妙地利用这一生物特性,作为山下乃至全人类的隐喻。鳗鱼千里迢迢回归马尾藻海繁衍后代,似乎预示着生命循环中对根源的回归与救赎的渴望。同样,山下在记忆的反复冲刷与“高崎”这个恶魔般角色的质询下,逐渐逼近真相,唯有勇敢面对自己的罪与罚,真正的救赎与新生才得以实现。影片以此深刻揭示:面对错误,回到起点,才是通往解脱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