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地在社交平台上目睹了对安妮·海瑟薇最新力作的种种议论,这不禁让人深思。
刚刚观赏完《善良界限之外》,我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将安妮·海瑟薇与剧中人物简庆芬联系在了一起。两人皆年届不惑,同为母亲的身份,且各自卷入了带有禁忌色彩的情感纠葛—简庆芬背离了婚姻的轨迹,而海瑟薇则与一位年轻她十六岁的流量男星关系暧昧。
简庆芬的婚外情遭遇了舆论的苛责,部分原因在于她选择的对象似乎并不符合大众对于“理想出轨对象”的期待—那位平凡无奇的男医生,在魅力上显然未能超越她的丈夫何瑞之。仿佛在公众的潜意识中,若要跨出那一步,对象至少该是彭于晏那样的理想化人物。
而当彭于晏级别的青春偶像真的成为安妮·海瑟薇的新欢时,尽管跨越了地域限制,东西方的评论家们却出奇一致地表达了不满。人们质疑,为何这位本应充满智慧与独立的四十岁女性,会为一名看似平平无奇的年轻男子所吸引,甚至不顾一切地投身爱情?在他们的认知里,“大女主”理应在经历婚姻破裂后更加理性,全心投入育儿与事业,而非再次涉险爱情的海洋。
这些批评,看似聚焦于男性伴侣的选择,实则是对女性自身的一场无声审判。女性的聪明才智,似乎总是要通过伴侣的质量来间接衡量。一旦选择了“不那么出色”的伴侣,她的判断力便遭到质疑。尤其是到了四十不惑之年,社会似乎期待女性不再为爱痴狂,而应专注于更为“实际”的事务。这种声音背后隐藏着一种偏见:中年女性应当远离浪漫,任何情感的波澜都被视为幼稚与不负责任。
这一现象令人啼笑皆非,难道女性的智慧非要靠找到所谓的“完美男人”来证明吗?那些顶级女星的伴侣又何尝完美?李亚鹏、汪峰的名声真的足以映衬王菲、章子怡的清醒与明智?女性的幸福,归根结底应由自己定义,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完全是个人自由与快乐的体现。诸多非议,恰如电影台词所言:“世人难以接受女性的快乐(People resent happy women)”。
我对安妮·海瑟薇与简庆芬的角色设定持欣赏态度,她们挑战了传统对中年女性的固有成见,敢于在生活重压之下追寻个人的情感需求。无论是出于情感的渴望还是生理的需求,她们的行动都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我要我敢”的生活哲学,是对中年生活既定模式的勇敢突破。
那些出轨与激情的场景,虽然世俗,却生动展现了简庆芬的鲜活生命力,以及安妮·海瑟薇最为真实、充满活力的一面。女性之美,不仅仅来源于被爱,更源自于内心深处的欲望与生命力,那份旺盛的生命力让她们显得格外动人。
中年女性的欲望不应受限于情爱,但也无须因情爱而羞愧。情感如潮水,来时便尽情享受,去时则坦然面对,寻找下一片风景。的确,这样的追求或许略显通俗,但总好过生活中的一片死寂。步入中年,最大的恐惧往往不是琐碎生活的纷扰,而是心灵的枯竭与激情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