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电影
我们一直在努力

"婚姻围城里的秘密:《消失的爱人》电影点评"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再度沉浸于《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这次重观影体验与初见时的感受截然不同,它激发了我书写这篇深度剖析的冲动。

"婚姻围城里的秘密:《消失的爱人》电影点评"

1926年,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以《罗杰疑案》崭露头角,却遭遇了母亲去世与丈夫阿尔奇的背叛,后者与南希·尼尔陷入恋情并提出离婚。同年12月,阿加莎神秘失踪,遗弃的车辆在荒郊引发现象级搜寻,政府高官亲自督案,连创造福尔摩斯的柯南·道尔也加入了寻人行列。阿尔奇因妻子失踪被推至风口浪尖,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己的不忠,承受舆论的猛烈抨击。11日后,阿加莎于约克郡一家旅馆被找到,声称记忆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她使用的化名中含“尼尔”之姓,这一细节耐人寻味。这段真实历史,正是电影《消失的爱人》灵感来源,但影片更侧重展现女性主角的操控力与舆论驾驭能力,将男性角色紧紧束缚于其掌心。

然而,影片细节微妙地揭示了两人间复杂的相互操纵关系。从一开始,男女主角便在彼此面前精心构建理想化的形象,试图迎合对方的期待。男主角与其他女性的模糊界限(包括学生、可能的与姐姐及女警官的复杂情感纠葛)表明,他或许并非初看上去那么简单。他能熟练地扮演成Amy期望的模样,显示了其深谙情感游戏的技巧,即便这些关系未必真实,但也足以说明他的情感世界远非纯净。

男主角的不忠与对婚姻的冷漠态度显而易见,他对妻子的基本信息——如宠物、血型、爱好乃至社交圈一无所知,婚前的温柔体贴与婚后的冷淡形成了强烈反差,尤其是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敷衍言辞,更是暴露了他的薄情。他下意识的托腮动作,原本象征承诺与忠诚,却成了不诚实的标志,因为他从未兑现。

导演巧妙地利用Amy的日志与舆论导向,掩藏了男主角的真实面貌,同时通过一些细节暗示他的本质可能并不邪恶,只是容易被操纵,如他对猫咪的关爱,与东野圭吾《恶意》中对死者的诬陷形成对比,加深了观众对他的同情。随着剧情推进,Amy的角色愈发黑暗,进一步衬托出男主角的无辜。

然而,Amy的怀孕、遭受家暴以及购买武器等均为虚构,但两人相遇的浪漫与婚姻生活中的裂痕却是真实的,他擅自挥霍共同财产购买游戏、未协商便计划搬家,均反映出他对待婚姻的轻率态度。

因此,尽管他并非那个暴力且会因出轨杀害妻子的怪物,却依然是一个伪善、擅长欺骗和情感不忠的骗子。最终,他彻底沦为了Amy的傀儡,一切咎由自取。

对于角色塑造的评价,我认为是成功的。Amy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否赞同其行为?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电影中,真正的裁判者是媒体及其引导的公众舆论。Amy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孕妇,以此博取公众同情,而律师建议男主角利用电视节目承认错误,挽回形象,而非寻找真相,皆因真相在公众眼中往往不那么重要。电影内外的民众,如同被蒙蔽的看客,仅能通过二手信息了解事件,而这信息的真实性已无从谈起,真相对他们而言变得无关紧要。

若真相曝光,如Amy与丈夫利用舆论消费媒体信誉与公众同情心,只会让未来真正的受害者难以获得信任,如同去年那场“为爱狂奔”的直播闹剧,公众的信任被消耗殆尽。

Amy的角色深刻,但不意味着她的行为值得推崇。她的成长环境充斥着对个人经历的盗用与包装,使她早早学会了谎言与形象塑造,反抗完美形象的压力催生了她的极端行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她对自我身份的长期扮演,导致她失去了除伪装外的生存技能,当她失去身份庇护,便迅速陷入困境。而她第二次的操纵,恰好发生在她能够再次利用身份之时,电视上的丈夫,让她回忆起曾渴望的完美伴侣与理想婚姻,这讽刺而合理的情节,让企图逃离的她再次将丈夫紧紧捆绑,他的余生再也无法摆脱她的阴影。

这段婚姻的悲剧,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祛魅”,即从理想化的爱情幻想中走出,接受对方的不完美。李敖与胡因梦的短暂婚姻便是未完成祛魅的例子,当爱情的光环退去,日常的琐碎与不完美暴露无遗,未能妥善处理,最终导致了分离。

至于Amy是否会再次离开,无人能断言,但他们的婚姻,建立在冲动与激情之上,缺乏必要的理解和适应,最终走向扭曲与纠缠,正如《围城》所述,“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这座围城之中,没有消失的爱人,有的只是潜伏的危机,如同特洛伊木马,静静等待着爆发的时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弟电影 » "婚姻围城里的秘密:《消失的爱人》电影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