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电影
我们一直在努力

《刺杀肯尼迪》影评:电影里头真假难辨,你能信几分?

剖析一部影片, 我大致领悟了其核心讯息: 在美国民主的外衣下, 深藏著一股极权势力, 由法西斯主义权贵集团统领, 其力量庞大无比, 联结了黑手党、古巴流亡政权、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特务机构、军事工业综合体、将领、乃至副总统, 这些势力联手足以轻易暗杀国家高层。Jim对脱口秀中的调侃赞赏有加, 他认为奥斯瓦尔德并非真凶, 而其他各方均有可能。

《刺杀肯尼迪》影评:电影里头真假难辨,你能信几分?

影片长达三小时, 氛围压抑。Jim追查案件的动力显得模糊, 作为一名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的地方检察官, 他为何如此热衷于调查发生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总统遇刺案? 原因仅是因为三年后与他同机的乘客对案件的质疑, 让他陷入无法自拔的调查之中?

在法庭高潮戏前, Jim并未面临真正的抉择困境, 因为幕后集团能轻而易举地铲除总统和证人, 却对这位地方检察官束手无策。到了法庭, Jim出示了一系列模棱两可的证据和证词, 尽管他提出许多案件疑点, 但未能证实同性恋商人Shaw的罪行。若我是陪审团成员, 我也不会裁定Shaw有罪。最后, Jim发表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讲, 宣告高潮戏的结束。然而, 导演为何不采用更具戏剧性的手法来呈现观点, 而是依赖主角的演讲? 难道这样的水准也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 更有甚者, 一些影迷对此大加赞赏, 并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广为传播。如今, 法庭戏中穿插演讲已成常态, 从《Legal high》到近期的《毒舌律师》皆有此桥段。这与《蓝猫淘气三千问》高潮部分, 蓝猫以"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吗?"开场的强制科普并无二致, 或是创作者力有未逮, 或是低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

至于影片的副线剧情, 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影片过半, 突然出现一位前华盛顿特务机构人员, 用一张嘴为Jim揭开幕后黑幕, 让他自行搜集证据。尽管金庸《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形象让机械降神手法不显突兀, 但在本片中却显得生硬。即使Jim得知了这些背景信息, 也未发现有力证据。因此, 这位可能不存在的前特务人员, 仅仅是编剧用来向观众传达未经证实的传言的工具, 类似于小学生在教育主题作文中, 高潮处突然出现的智者角色。

再来看Jim与其配偶的离婚风波。虽然这段情节增加了Jim个人层面的冲突, 丰富了整体剧情, 但处理方式略显拙劣。Jim频繁加班, 致使其配偶独自照顾三个孩子, 心生不满, 但因此就要闹离婚, 是否有些过激? 肯尼迪弟弟遇害后, 两人又因激情而重修旧好, 这种转变又作何解释? 虽然这一情节反映现实, 揭示了夫妻间的矛盾积累, 但在总统遇刺无人问津的大背景下, 导演是否有必要加入这段家庭戏码, 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

影片中的一些虚构证据引人关注。

关于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手持步枪的照片, 片中人物怀疑其真实性。然而, 照片的真实性已被奥斯瓦尔德的母亲及妻子多次证实。

影片声称奥斯瓦尔德在审判过程中未获任何法律援助, 实际上, 奥斯瓦尔德多次拒绝了为其辩护的律师, 包括其兄长罗伯特委派的人选。影片中关于奥斯瓦尔德无法从容摆放弹壳的说法, 实际上, 存在的照片中弹壳是由联邦探员特意摆设的。

片中虚构的大卫·菲利向吉姆·加里森及其调查小组承认刺杀总统为预谋行为的情节, 实际上, 菲利从未公开承认参与任何刺杀总统的阴谋。

奥利弗·斯通承认, 影片中关于刺杀前华盛顿通讯中断的情节为虚构。

"谎言越大, 相信的人越多" 这一引用在片中被加里森提及, 并错误地归咎于希特勒。实际上, 这一观点源自约瑟夫·戈培尔(纳粹德国宣传部长)。

在文森特·布廖西的著作《重拾历史》中, 他专门讨论了影片和吉姆·加里森本人, 列出了"片中32处谎言和伪造", 并宣称"此片是一个长期的谎言, 斯通找不到一处能用无心之失解释的捏造和欺骗"。

杰克·瓦伦蒂, 当时的美国电影协会主席, 发表了一份七页的声明, 谴责该片。他写道:"同样地, 1941年的德国男孩女孩也为蕾妮·雷芬斯塔赫的《意志的胜利》所倾倒, 片中希特勒被塑造成神, 肯尼迪和意志的胜利都是宣传的典范, 同样是谎言, 斯通先生和雷芬斯塔赫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未在影片中声明其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

令人诧异的是, 这部虚构事实且未声明的影片, 在美国得以公映并获奖。一些高评价的短评甚至称:"奥利弗·斯通拍摄的不是真相, 而是对真相的探索勇气。" 斯通的确未追求真相, 但他的电影是否展现了探索真相的勇气, 我持保留意见。使用虚构的证据去探寻真相,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斯通虚构证据, 意在掩盖什么? 或许他只是想掩饰自己贫乏的创作才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弟电影 » 《刺杀肯尼迪》影评:电影里头真假难辨,你能信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