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当自我与现实碰撞,或许不必过于介怀
昨天独自一人观影归来,满脑子都是《刺猬》这部电影。影院里只有我一人,不禁哑然失笑,然而这部作品却意外地打动了我。它似乎是一部让人要么深感共鸣要么一脸茫然的作品。
《刺猬》的海报上写着:愿你我都不被生活束缚。
在电影中,王战团是一个内心柔软却外表带刺的人物。他曾以赤子之心追逐梦想,却屡屡受挫;他疑惑为何自己如此温良,却仍遭受世界无情的伤害,即便这些伤害常常披着“为你好”的外衣。他用尖刺作为防御,却往往刺伤了自己。
周正则是另一个困于困境的角色,他的口吃让他在同龄人间备受排挤,成绩不佳又使他在师长眼中成为问题学生。他同样竖起了尖刺,但这些尖刺成为了他的护盾。
王战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应该吗?不应该呀。”他认为世界应有是非之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黑白分明。
当周正说出“我不原谅”的瞬间,意味着他开始理解世界的复杂,并且意识到不应让他人错误阻碍自己的前行。他站在王战团的肩上,向前迈进了。他明白,不应因他人的过错束缚自己。
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文关系,王战团仿佛是在守护过去的自己,而周正则代表了从困境中走出的王战团。
作为一位时常感到与众不同的个体,我有时也会质疑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曾经努力向他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渐渐地,我学会了沉默。“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今我更加重视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而非仅仅渴望被理解。
影片不仅描绘了王战团和周正的困境,还展现了女性角色如周秀玲(王战团的妻子)和周正的母亲所面临的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顾长卫是少数能够深刻理解东亚女性处境的男性导演之一)
周秀玲,这位坚强的女性,虽然不轻易诉苦,但她的艰辛在片中无处不在。她关心家人,同时又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她批评丈夫,却又细心照顾他。
她很少露出笑容,脸上的愁容昭示着她的压力。为了维持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家庭形象,她不仅要忍受外界的误解,还要承受内心的自责。
周秀玲的努力和辛劳被传统道德观念所限制,她被困在了“好妻子”、“好母亲”的框架之中。
周正的母亲也同样如此,尽管她无需为儿子的口吃负责,但她却常常自责。她带着儿子四处求医,甚至向他人下跪求助,只为“为儿子好”。她也陷入了“好母亲”、“好妻子”的桎梏。
王战团的精神状态在影片中显得尤为突出,他展现出了一种超越常规的自由状态。他敢于在船顶宣读自己的情书,从屋顶“飞”下,甚至为了“指引”刺猬而引发交通混乱。他的亲人们认为他是“疯子”,但他却是精神病院里清醒的“病人”。他后来的表现,体现了更加豁达的人生态度。
葛优老师的表演更是将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一个老实人被刺激后,演员不需要将情感表达得太直接,而是通过行动让观众自行体会。”他与周正攀上烟囱时的表情,既怕给女儿“丢脸”,又欲哭无泪,最终泪如泉涌又戛然而止,这种复杂的情感令人动容。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也是葛优老师演技的高光时刻。
愿我们都能够在生活中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由。
祝你今天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