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电影
我们一直在努力

挺喜欢这编剧的风格——《迎风的青春》观后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油田的繁荣景象让人记忆犹新,那时候油田职工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让外界羡慕不已。然而,这种辉煌大约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顶峰,随后逐渐走向衰落。进入2010年后,国内一些主要的油田社区也难逃衰退的命运。即便如此,那些从小生活在油田或是亲历过油田黄金时代的人都对那段时光有着深刻的记忆。

挺喜欢这编剧的风格——《迎风的青春》观后感

剧中所描绘的油田子弟们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并且面对外界时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确实是有根据的。当然,能够轻易拿出大额钞票的孩子通常来自油田内效益较好的单位,并且他们的父母往往拥有较高的职位。并不是所有油田家庭都能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平。

剧中的三组家长角色设定十分贴近那个时代家长们的实际状况:有的家庭和睦、教育得当;有的则急躁不安,对孩子期望过高而失望;有的忙于工作,缺少细腻关怀;有的则是溺爱孩子;还有的是再婚家庭,关系处理得有些微妙;甚至还有些家长只顾自己舒适而不尽责任。这些人物形象,在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邻里长辈身上几乎都能找到原型,可以说非常写实。再加上田宇、刘琳、李乃文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精湛的演技加持,使得这些角色显得格外鲜活生动。

与光彩照人的家长们相比,几位少年主角的角色设定显得稍微现代化了一些。这几个高年级学生的性格成熟度远超过当时同龄人的一般水平,即便是争执或冲突时刻,他们展现出的情绪控制能力也是超越年龄界限的。

在90年代末期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好学校的学风较为浓厚,学生们很少调皮捣蛋,但对于学习以外的事物兴趣不大。例如,如果某位同学的家庭成员涉及诈骗案件,大多数同学都不会表现出过多的关注,除非直接相关者才会有所反应。但考虑到剧情背景为油田子弟组成的班级,同学们之间可能会有更强的情感纽带。

与此同时,在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学校里,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更加接近成人世界,对待学业的态度也更为淡然。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家庭的学生,都不太重视成绩。因此,这类环境下的学生更有可能参与到非学术活动当中,彼此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复杂多变。若将袁山青的故事置于这样一个环境中,其影响或许会比剧中呈现得更加显著。

总体而言,剧中高中生的情感状态介于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校园文化之间,反而更类似于当下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特征。这一设定可能意在吸引年轻观众群体,但对于经历过90年代中期高中生活的观众来说,则会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既有现实基础又带有一定的虚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以现代审美标准来看,90年代中期的高中生普遍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印象,即使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们也没有今天这般光鲜亮丽。然而,剧中展现的少年角色们却显得异常成熟且引人注目,这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演员本身的年龄所致——随着年龄增长,个人气质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使通过服装造型也无法完全掩盖这一点。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弟电影 » 挺喜欢这编剧的风格——《迎风的青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