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这部影片的拍摄周期仅有十余日时,我恍然大悟为何觉得整部作品显得有些匆忙。确实,许多细节本可以更加精细打磨。
首先谈谈电影中的亮点。
故事开篇,我们看到郑Sir作为一位尽职但并不成功的教师,他的人生转折点源于一封遗书和一本儿时日记中的相似话语:“我觉得自己不重要。”这句简单的话语揭示了郑Sir内心的挣扎——他在幻想中勇敢地对抗权威,现实中却只能低声附和。这样的人物设定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没人会将这位平凡的哥哥与那位被誉为“天才”的弟弟相提并论。然而,即使经历了种种挫折,郑Sir最终还是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为了一名老师。尽管他在天台上的一幕让人揪心,但我坚信他不会选择轻生。当镜头切换至葬礼场景,弟弟怀抱日记痛哭流涕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孩子们常有的幻想——用自我牺牲来惩罚父母。直到真相大白:跳楼者竟是郑Sir,而那个曾经的天才少年长大后也变得平凡无奇。这个转折点处理得相当巧妙,只是后续剧情略显平淡。
郑Sir和他的伴侣感情甚笃,然而一个意外到来的孩子打破了他们生活的宁静。童年阴影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使他对为人父充满了恐惧。导演似乎有意通过这对夫妇的故事与郑Sir早年家庭经历形成对比,暗示过往如何影响着现在的生活轨迹。
人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一层含义:或许意味着当你成为了父母之后,也会逐渐变成像你曾怨恨过的那类人,并且可能培养出同样缺乏能力的孩子。
谈到不足之处:
父亲这一角色几乎成了家暴、批评与怒火的代名词,除了病房内短暂展现的人性光辉外,其余时间都显得过于模式化。此外,除了吃早餐之外,几乎没有展示这家人的日常生活片段。
母亲的角色刻画相对丰满一些,她对孩子的爱显而易见。但由于长期承受压力以及为长子付出过多牺牲,她对外界表现出明显的厌烦情绪。令人不解的是,在长子去世后,她竟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便离开了观众视线。
整个家庭氛围被描绘得过于极端,几乎所有情节都围绕着对哥哥的虐待展开,仅有一段兄弟俩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如果能够加入更多温馨的家庭互动,或许能更好地衬托出悲伤主题。
虽然偏爱某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但通常情况下父母仍会对所有子女保持基本关爱。正如一位UP主分享其养猫经历时所提到的那样,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自己对待宠物的态度与未来面对孩子时可能会有惊人相似之处。第一次体验到‘权力’的感觉往往发生在初为人父母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