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电影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句话不说,就把魂给勾走了

《只此青绿》以其独特的色彩与叙事,传达着历史中的文明与文明中的历史。

一句话不说,就把魂给勾走了

这种文明并非仅限于皇室的艺术偏好,而是大众的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无需言语,对那些在历史中默默奉献的文明创造者的敬意,通过一次次跃动传递开来,这便是《只此青绿》的魔力所在。

青绿舞动,画家少年。

确切地说,《只此青绿》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是一部以电影形式呈现的大型舞蹈诗篇。

自2021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只此青绿》在2022年春晚亮相,并在全国进行了三轮巡演。如今,它以电影的形式出现在国庆档期,与更多观众见面。

相较于舞台版本,电影版增加了许多视觉特效,并借助文字来辅助讲述一位现代文物研究者如何穿越时间的长河,探索《千里江山图》创作者希孟的生活情境。

无论是新观众还是老戏迷,都被一种复杂的感受所包围:

感动、震撼、惋惜、惊奇、留恋……这一切,虽然没有任何台词。

《只此青绿》不仅表达了对少年画家希孟的遗憾之情,更通过几个篇章中“绘”尽了希孟所处时代中各色人物的小故事,将个人与一幅伟大的作品紧密相连:

“就当我与你一同看过了这河山”。

无数未能载入史册的手艺人,在《千里江山图》中获得了永生,与画作者希孟一样。

若回溯历史,北宋时期,诞生了《千里江山图》的年代,既有苏东坡、黄庭坚这样的文人雅士,也有《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这样的杰作。

古代有“字画同源”之说,因此在影片展示《千里江山图》时,可以看到题跋的细节:

蔡京的题跋告诉我们,希孟虽然是北宋画院的学生,但他天赋异禀,受到宋徽宗的赏识与指导,完成了这幅旷世之作。

这便是北宋,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与最终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若了解这段历史,观赏《只此青绿》便会平添几分感慨。

01

少年与少年

在此先向全体舞者致敬。

他们的演出十分出色。

《只此青绿》中赏心悦目的场景一脉相承,一气呵成。主演张翰、孟庆旸、谢素豪、刘洋等众多舞者展示了精湛的舞艺,他们的舞蹈是《只此青绿》的灵魂。结合电影的故事性表达,使得文物研究员与画家希孟的相遇充满深意:

置于穿越的背景中,两位少年以绚烂激昂的舞姿,隔空“对话”:

“你在哪里?”

“我在这里。”

随着 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观众跟随着文物研究员的想象,一同进入创造《千里江山图》的那个时代。

看到乡间女子的婉约,书院夫子的诙谐。

目睹山中匠人的辛劳,画者仰望苍穹。

忽而现代的少年时而欢欣鼓舞,时而哀伤落寞,只因画家少年生活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时代。随着视角转换,在《千里江山图》的某一角落,人物们“舞”了起来——

或轻盈或坚定或柔和,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在这幅山水中尽显风采。

《只此青绿》的色彩及其主题,讲述了历史中的文明与文明中的历史。

这种文明不是皇家的艺术偏爱,而是民众的艺术创造力。

无需言语,所有对那些在历史中默默无闻的文明创造者的赞美,都在一次次俯身腾跃中流传开来,这便是《只此青绿》的魅力所在。

透过一幅青绿,见证了希孟从意气飞扬到生命消逝,看到了匠人素女的辛勤付出,分场景展现的故事或宏大或细腻,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舞动之间,过往的人与物都充满了生机,在观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当千百年前的文物触动今人时,亦是古今人之间的跨时空对话。

我认为“希孟”是一个人,也是《只此青绿》中的许多人。

传世至今的画作,在一幕幕舞蹈中,通过色彩的丰富与舞姿的优美,交织出一种传承与致敬:

文化艺术,植根于能让其蓬勃发展的沃土。

02

江山与历史

希孟去了哪里?

这位少年在完成《千里江山图》后便消失在历史之中。

一句话不说,就把魂给勾走了

他和他的画作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长卷并列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不同的是,后两者作画时年纪较长,特别是黄公望在八十岁时创作《富春山居图》,而希孟则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可见其非凡才华。

这幅画卷在数百年间仅展出过四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展出都会对画作造成损伤。电影明确指出:

终有一天,它将随着作者一起融入历史的洪流。

现在,修缮只是尽力延长其寿命。

文物修复者要做的,是在有生之年让画作保存得更长久。然后让后来者继续传承这份文化遗产。

《只此青绿》则希望让更多人知晓《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

并且,在未来的某一天,让我们正式与它告别。

正如电影中,那位少年站在画卷的一端,另一位少年站在另一端,二人最终在现代的展览会上相识,希孟微笑着看向眼前的文物研究员,行宋人之礼……

此时,令人不禁泪目。

也许,这位英年早逝的少年也在感谢后人的守护吧。

据史料记载,希孟在十八岁时,用了近半年时间创作此图呈献给宋徽宗,后徽宗将此图赐予蔡京。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蔡京获得此图时,希孟已去世,年仅二十多岁。

从画技“不甚工”到绘制出超过十一米的宏大作品,希孟用时不足四年,其作品流芳千古,其命运令人扼腕。

此后,岁月变迁,朝代更迭。

战火、灾难、流失、离散……许多珍贵的作品能流传至今,已属不易。

艺术如《千里江山图》,令后人得以窥见。

故事如《只此青绿》,令今人赞叹不已。

03

电影与随想

《只此青绿》可以算作今年国庆档的一朵“奇葩”(非贬义),它让我眼前一亮,心中一叹。

因为观众很少有机会在电影院中看到这样的作品,或者说:

观众很少有机会接受一次文化熏陶和艺术启蒙。

有人问:

“娱乐不好吗?”

问题在于,当娱乐也无法带来欢乐时,不妨静下心来回味一下历史。

9月30日北京首映式那天,《只此青绿》放映结束后,全体主创及演员与观众见面,他们温和、谦逊、忐忑不安,不确定这部电影的命运。

现场有很多人发言,有一位观众说道:

“我们都从画中来”。

我认为这是极好的总结。

中国的历史文化需要保护,也需要发扬光大。

《只此青绿》让我由衷地感到赞赏与感动。

不仅仅是故事呈现的千年遗憾,也是舞者们精彩、卓越、美妙的演出。

对于现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不妨假设:

如果大家都抱怨电影院里好看的电影不多,类型也十分单一。那么,《只此青绿》这样的艺术作品,或许是一种优质的选择。

或者从长远角度看,培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观影眼光,即培养市场对不同类型的影片的接受度,《只此青绿》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记得现场观众都被《只此青绿》的画面与意境所感动,那种“我与你一同看过这河山”的情感,未尝不是一种爱国情怀,而且它更加立体、生动、美丽。

也许观众和市场,都需要培养,又或许它们需要的是真正的艺术。

《只此青绿》中的任何一个片段都可以剪辑出来放在视频平台上分享,这是它的优势。也符合当前观众偏年轻化的趋势——

观众,其实很需要有营养的文化作品,从中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一群人的遗憾,一代人的风采。

毕竟我们都是画中的故事,也是画中的人物。

少年人应有的志气与活力,不该早早地被掩盖。

正如《只此青绿》中的希孟长揖展卷人,画面无声,满是期待:

青绿舞翩翩,画者是少年。

一句话不说,就把魂给勾走了

江山共览尽,青丝不等闲。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弟电影 » 一句话不说,就把魂给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