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电影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与安德烈晚餐》:哲学那些事儿,边吃边聊的随想录

在沉浸于黑格尔深邃思想的间隙,偶得此篇,权作一番心灵的闲庭信步与笔墨游戏。影片的终章,不落俗套地触及婚外情的微妙边界,面对情感关系中潜藏的不确定风暴,主人公选择外遇作为定位罗盘,求索那份似乎能驾驭未知的确定性。恰如人对睡眠的矛盾心态,恐惧于未知的深渊,却也在夜的守护中找寻到自我的坐标。片尾浅涉海德格尔,实则开启了一场法哲学与他者理论的隐秘交锋,借由死亡的镜像,探讨与未知相连的每一次冒险跳跃,生活因此满载危机与刺激,这不仅是对庸常生活的呐喊,更是对超越程式化生存——无论是《1984》式极权压抑,抑或是其他自我重复的虚拟牢笼——的一次深情呼唤,呼唤一个有血有肉、思维激荡的真实世界。

《与安德烈晚餐》:哲学那些事儿,边吃边聊的随想录

影片开篇,主人公B在波兰密林中的戏剧营历练,揭示了即兴表演与蜂箱实验的双重探索。两种体验均是与他者互动的游戏,参与者语言不通,传统规范缺席,唯有游戏本身成为目的,仪式感与不确定性并存,B对此种游戏的家族相似性赞叹不已,这段旅程饶有趣味,引人深思。

“一群不懂旋律之人,竟能共创美妙之音。”

随后的小王子章节,以“偶然与想象”启幕,却在首波巧合后略显平淡,直至死亡话题的轻触,那不可知的绝对存在,如同沙漠般空旷却寓意深远,洗礼场景不乏幽默,于此诞生了一个游离于常规之外的新身份,一个游戏的产物,不受界限束缚。

小王子背后的fxs倾向,不禁让人联想基督教理性对爱的割裂,将其树立为异己的权威,人类追求这份被分离的神性,忘却了本就纯洁无瑕的本质。回到偶然,一切行为看似冲动且无目的,于荒谬中冥想,提及那位日本僧侣的奇事,别有一番风味。

中段略去不谈,直至象征与无意识的迷雾浮现,趣味再起。戏谑与无意识对理性的悄无声息渗透,揭示了社会规则与面具生活的僵化。人们在既定模式中机械化前行,生活失去了鲜活色彩,面具不再是伪装,而是成为了个体的真容。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应将面具视作固定不变的规则,进而抹杀人的不可还原性,使个体沦为数据与信息的堆砌。真正的新生,不是摆脱面具,而是在不断生成中佩戴新的、异质的面具,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革命,面具的界限因此被无限拓宽。

文中一个小巧的比喻,进食不只为满足饥饿,更是一种欲望的释放,B所言的享受,甚至是一顿长达两小时的晚餐,细品每一道菜的滋味,与阿尔托的观念不谋而合。

高潮部分聚焦于阿尔托与布莱希特的戏剧理念,一种游戏与身体语言的新叙事,批判当下生活之贫瘠,不仅珠穆朗玛之巅遥不可及,连平凡的雪茄店也无法激起涟漪,先锋戏剧亦陷入乏味的窠臼。西方文明被描绘为理性的膨胀幻象,科学仿佛魔法,与富含象征的东方戏剧形成鲜明对比。A的见解掷地有声:“戏剧,我以为,能助人触碰现实。”

艺术不应束之高阁,仅供远观,它应是生活的一部分,呼吸与共。最终,影片引导我们从表面深入至深度,再回归身体,表面是意义的摇篮,深度是意义的消逝,而身体,则是孕育新生的土壤,每一个毛孔都是接纳可能性的通道。通过照片,再次映射神圣与至尊性,生活,便是这场伟大探索的舞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弟电影 » 《与安德烈晚餐》:哲学那些事儿,边吃边聊的随想录